医者的节日愿望是什么?今天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,本报记者在节日前夕采访了沪上三甲医院、专科医院、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们,得到一个高频答复:理解。希望患者对医生多一些理解,希望大众对医学多一些理解。
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、AI等高科技一日千里的时代,“理解”如何变得有点奢侈?记者此次对话的四名医者,他们中有骨科名家、泌尿系统教授,有儿科医生,也有中医传承人,承前人之光,渡生者之岸,听听他们的心声,或许可以成为促进医患互信、加深相互理解的“药引”。
沈茜(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科主任)
“儿童”与“尿毒症”——这两个词的碰撞,总带着难以言喻的沉重。在儿科医院肾脏科病房安信策略,就聚集着这样一群来自各地的孩子。
“公众对尿毒症常感恐惧,但在我们这,它却是需要面对的常见病。毫不夸张地说,病房里一半孩子都受其困扰。”沈茜是这里的“掌舵人”,她带领的团队主攻尿毒症患儿的透析和肾脏移植。
选择学医,是沈茜很早就有的心愿。幼年时,她的外公因胃癌在长征医院接受手术,得益于主刀医生精湛的医术,他得以延续20多年生命。“我要成为一名能拯救生命的人!”这份信念,也自此深植在沈茜心中。
大学毕业后,她选择了儿科医院,而这份选择,则是源于对新生命的“偏爱”。
“儿科医院有一个优秀传统,本科生也有导师带教。”沈茜很幸运,导师是我国小儿肾脏病专家徐虹教授。“老师说安信策略,肾脏科不仅治病,更为孩子重启人生,这种在绝望中创造可能的专业魅力,让我坚守至今。”
从医27年,当年仰视医生的孩童,如今已成为被孩子仰仗的医者。“许多肾病可通过免疫抑制剂控制,即便是先天性和遗传性肾病,随着医学进步,透析和移植也带来了生机。”沈茜说。
目前,儿科医院是全市唯一同时具备心、肝、肾移植资质的儿童专科医院。去年,肾脏科完成79例肾移植手术;今年至今,也已完成46例,患儿长期存活率稳居国际先进水平。
不过,这条生命的“摆渡”之路绝非坦途,医学常与遗憾赛跑。
“有一个女孩6岁出现蛋白尿,13岁因尿毒症接受肾移植,却因术后肿瘤和反复感染,最终回天乏术。”沈茜难忘女孩弥留之际的微笑及其父母的感谢,这化作一股力量,推动她更深入地钻研肾移植感染相关难题。
“有时去突破,常常去治愈,总是去创新。”沈茜如是诠释她的追求。接受采访时,她还特别提起一个女孩:5岁患尿毒症,首次移植失败后又遭遇真菌性腹膜炎。团队遍查文献、联合多学科专家会诊,成功控制感染并完成二次移植。“如今她16岁,个子都超过我了。”
“只希望我们科研与临床的脚步再快些,少一点‘来不及’的遗憾。”沈茜说安信策略,她的医师节的愿望很简单,尽己所能,将更多“没办法”变为“有办法”。
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